“堅持人民至上,才能無往不勝”——一名老紅軍的心裏話
整潔樸素的房間裏陳設物件不多,客廳上方“一片丹心”4個大字格外醒目。
初夏時節,記者來到102歲老紅軍、北京衛戍區原副司令員曾紹東家中。回望自己戎馬一生的革命歲月,這名1934年參加紅軍、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兵坦言:“雖然許多畫面已變得模糊,但有些記憶始終銘刻於心。”
“1944年,我參加了張思德烈士的追悼會,現場聆聽了毛主席發表《為人民服務》演講。”接過女兒遞來的相冊,曾老特意從中抽出一張拍攝於延安的老照片,小心翼翼地交到記者手中。
“毛主席一番深情的演講,道出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。從此,‘為人民服務’就成了中國共產黨一面鮮明的旗幟。”雖已高齡,但談及此事,曾老顯得格外精神。
“從小到大、從弱到強、從失敗到勝利,我們的革命為什麽能成功?”輕撫這張見證了歷史的照片,曾老說,“習主席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道出了答案:我們黨的百年歷史,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,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、同呼吸、共命運的歷史。歷史充分證明,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,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。”
沿著“人民”二字鋪開回憶,曾老將記者的思緒帶回到70多年前的那個秋天——
1944年9月8日下午,張思德追悼大會在延安棗園操場隆重舉行。臺上掛著“追悼張思德同誌大會”的橫幅,後壁黨旗下掛著張思德的遺像,下面擺滿了用山花紮成的花圈。毛主席親筆撰寫挽詞:“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誌致敬!”
“雖然張思德只是一名普通的警衛戰士,但毛主席和他有過接觸,對他印象很好,評價很高。”曾老追憶道,1944年9月5日,一則噩耗從安塞傳回棗園:張思德同誌在安塞生產農場開挖炭窯時,不幸遭遇塌方。危急時刻,他把戰友推出洞外,自己卻被埋在裏面,光榮犧牲。
“毛主席在得知張思德犧牲的消息後,當即作出指示:第一,要把張思德身體洗幹凈,穿上新衣服,入殮前要派戰士給他站崗;第二,買一副棺材,運回延安;第三,要給他開個追悼會,我要參加,還要講話。”70多年過去,再次提及此事,曾老仍記憶猶新,“張思德犧牲後,戰友們都很難過。聽說毛主席要給他開追悼會,大家早早便趕到了操場。”
向記者描述追悼會現場的情景時,曾老眼中閃著淚花:“那天,中央機關和中央警備團等千余人莊嚴列隊,毛主席緩緩走到張思德遺像前敬獻花圈,低頭默哀,隨後發表了演講。”
“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、新四軍,是革命的隊伍。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,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……”講至動情處,曾老激動地背誦起《為人民服務》的部分內容,雖然期間不時會有停頓,但情感充沛,令人動容。
人生百年,滄海桑田。曾紹東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懈奮鬥的歷程,也目睹了人民群眾發自內心對黨的愛戴與擁護。
曾老忘不了,正是在黨的領導下,紅軍解救了自己家鄉江西贛縣的貧苦百姓,他的家裏也分到“土地、耕牛、農具和兩間房屋”,從此擺脫了沉重的剝削壓迫。
曾老忘不了,當年黨的領導人住在簡陋的環境裏,穿著打補丁的衣服,廢寢忘食地勤奮工作……一首民歌在蘇區廣為傳唱:蘇區幹部好作風,自帶幹糧去辦公,日著草鞋幹革命,夜打燈籠訪貧農……
曾老忘不了,在他擔任團長帶領官兵參加的新保安戰役中,河北懷來縣人民每天出動300多頭牲口,運送2.5萬公斤糧食供應前線;不分晝夜趕製了1300余副擔架,冒著生命危險轉運傷員;僅用5天時間,就搭建了一座長200米、寬3米、高3米的木結構大橋……
往事一幕幕,幕幕動心弦。老人久久沉浸在那些激蕩人心的畫面中。
“曾老行動方便時,只要所裏組織集中學習,他都會積極參加,同我們交流學習體會。”說著,北京衛戍區某幹休所政委曹德貴拿出幾本學習筆記,上面記有曾老以前參加集中學習時的發言——
“在中國革命、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,我們黨之所以能不斷跨越一個個雪山、草地,攻克無數婁山關、臘子口,離不開人民的衷心擁護、大力支持”;
“黨團結帶領人民披荊斬棘、櫛風沐雨,打贏脫貧攻堅戰,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、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”;
“當疫情來襲,黨中央和習主席堅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經受了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,創造了人類同疾病鬥爭史上的英勇壯舉”……
“曾老還經常與年輕同誌互動交流,教育影響他們。”曹德貴說,前不久,在張思德同誌誕辰106周年之際,曾老還與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、北京衛戍區某師官兵視頻連線,深情追憶張思德生平事跡,勉勵官兵當好“張思德傳人”,永遠擁護黨、信賴黨、跟黨走,踐行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”的根本宗旨。
采訪臨近尾聲,曾老拉著記者的手深情地說:“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,是中國共產黨最深厚的力量源泉。堅持人民至上,才能無往不勝……”
這是一名老紅軍發自肺腑的心裏話,更是一名共產黨員畢生堅守的信念。